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狼廳 Wolf Hall

    
    這陣子一口氣看完《狼廳》和《血季》這兩部系列小說。
       
    先說說《狼廳》好了。最初聽說又是一部亨利王八 世和他眾妻的宮庭鬥爭,就想怎麼又來了,英國史難道沒其他更吸引人的故事嗎?這幾年不論是小說、電影還是劇集都在炒作這一家子,其實有點膩了。雖然他們那個時代的確戲劇張力十足,國際政治角力、宗教信仰對抗、宮廷權力鬥爭和情色糾紛無一不少,每每都令我聯想到古埃及的十八王朝,那一大家子的腥羶色也不遑多讓!
    
    後來看這部小說不僅拿到曼布克獎和許多好評,視角也不單只是把大家熟知的冷飯照本宣科重炒一次,而是選了一般人較不熟悉的克倫威爾為書中主角,看他如何遊走在詭譎多變的英格蘭宮廷。
    
    但其實這部作品並不容易讀,如果對都鐸時期沒有些認識(老實說,還不能只是粗淺認識),書中出現的大量角色絕對會把讀者搞得頭暈眼花,尤其英國貴族不只有名字還有爵位,再加上彼此錯綜複雜的關係,都更添混亂。書前雖有重要人物介紹,不過是以人物出場的章節排列,看到後來搞混某些人,當然也很難確定他們第一次出現在何處。
    
    耐著性子慢慢熟悉後,小說的敘事方法其實很有特色。故事採主人翁克倫威爾的角度,不過並非只是一場接一場戲直線敘述,讀者像是進入克倫威爾的內心,成為他的思緒。連貫的不再是時間,而是主角的想法與邏輯。有時候讀者會看不到某件事的全貌,除了劇情張力需要,或許也是克倫威爾自己把某些片段隱藏起來,畢竟他城府相當深,否則要如何在爭權奪利的試煉場中生存?像是他妻子麗茲因瘟疫過世後,克倫威爾逐漸移情到長相酷似妻子的小姨裘安身上,但是小說描述的很隱晦,除了一些互動和他偶爾透露的想法可以嗅到點蛛絲馬跡,其實很難了解他們的關係到底進展到什麼地步,也只有到後來不得不攤牌的時候,才發現桌子底下已經波濤洶湧了好一陣子!
       
    但作者曼特爾(Hilary Mantel)並沒有讓通篇小說陷入意識流的囈語。雖然是克倫威爾的主觀,但作者卻使用第三人稱「他」,不用死困在主角的內心世界,可以隨時化身客觀敘事者兼及其他重要角色和歷史事件,同時也能以冷靜的外人觀點形塑克倫威爾冷酷與熱情的多樣面貌。但這種寫法的缺點還是很容易搞昏讀者,到底現在說的「他」是指克倫威爾呢?還是跟他對話的人,或者是另有其人?常常必須來回揣摩數次才能確定。本來以為可能跟中譯版的語言差別有關,但網路上有個人讀英文原版也是被人稱問題搞得一頭兩大。也許作者就是有意想混淆讀者吧!
      
   《狼廳》雖然步調緩慢,但是結尾高潮部分相當精采,從審訊湯馬斯.摩爾到處決,大概是全書情節最明顯完整的一段,看克倫威爾進進出出倫敦塔無數次,不論威脅還是利誘,就是想讓摩爾低頭,只要他承認安妮為王后,承認亨利為教會之首,就能免於一死。小說中的克倫威爾不只是冷酷無情,也有人性與理想,雖知死對頭摩爾必死,但勢均力敵的對手間總是會惺惺相惜,於是步步進逼卻又總是想留他一條生路;就義的摩爾,似乎成就了生死不屈的美名,在史實上他也是名滿天下的大學者,不過小說中他性格陰暗,對待異端也是相當殘酷。其實在曼特爾的《狼廳》中,重要角色們都有許多面向,無分黑白正邪,只是盡力扮演他們當下的某個角色而已,摩爾是、安妮是、亨利是,當然克倫威爾也是。

  
    小說最後結束在克倫威爾引領亨利前往西摩家的領地狼廳。《狼廳》這個書名除了是地名外,大概也暗指了宮廷中人心險惡,爭鬥如狼吧!至於狼廳本身為何重要,就要等到下集《血季》來揭曉了。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Blancanieves 卡門



雖然中文片名叫《卡門》,但其實跟比才的歌劇卡門關係不大。

西文原名Blancanieves是白雪(公主),影片也的確脫胎自白雪公主的故事。不過比上前幾年好萊塢改編的幾部,不是賣動作就是明星和特效,甚至聽說還要拍續集?這部西班牙鬥牛版白雪公主更具特色與創意,好看太多了。

雖然改編自白雪公主的童話,但並非只照本宣科換上個鬥牛的外衣,其中或致敬、或轉化、或譏諷,為夢幻無瑕的傳說賦予有點超現實的寫實氣味,在原本童話的時空中看起來合理順暢,進入現實卻完全不對勁!就像電影的結尾,鬥牛公主卡門不免俗的吃下後母的毒蘋果一睡不醒,童話中王子吻醒美人我們直呼浪漫,到了這部電影,女主角先前不識字簽下的”終身”表演合約,反倒預言了自己的命運,經紀人利用”王子吻醒公主”的哏吸引販夫走卒前來一親芳澤,順便大發利市。看著所有人只要付上區區五元就可以吻盡美人,童話的美好瞬間破碎,只剩為美麗的公主嘆息。編導甚至還不願放過區區期待美人甦醒的觀眾,即使真的被”吻醒”坐起,獻吻的”王子”也只嚇得落荒而逃,甦醒更只不過是經紀人增加戲劇性的手法罷了。

除了讓觀眾體驗到童話在現實生活中的殘酷,影片也加深了矮人的深度。七矮人不再是迪士尼動畫中成天唱歌的樂天派,愛憎同樣也會發生在他們身上。像是其中一位對女主角入夥一直耿耿於懷的矮人,也許最初只是排擠外人,到自己在團體中主要地位被奪去,甚至嫉妒卡門深受夥伴的喜愛,但又不想拉下臉承認自己也挺喜愛卡門,最終痛下毒手陷害,害我一度都以為他就是那顆毒蘋果了!但最後看到卡門真的中毒倒下,又一馬當先追捕兇手。如此複雜多變的情感,更添故事的寫實氛圍,也許這才是會發生在朝夕相處的夥伴之間,而不是過度美化的傳說故事。

陷入昏睡命運的卡門
而且內容這麼豐富的一部電影其實是一部黑白默片,就像前幾年的《大藝術家》,除了致敬默片的黃金年代,也巧妙將默片的特點融入故事之中。而《卡門》運用的字卡比起《大藝術家》來的更少,完全要靠剪接、音樂和演員來詮釋故事。像是小卡門的外婆在歡欣的聖餐禮中意外過世,只能脫下代表純潔、歡樂愉快的白色禮服,在木盆中一洗,拿出來的時候卻已變為悲傷、隆重的黑色喪服;就這樣一小段,不僅告訴我們表面上外婆過世的情節,也成為小卡門從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瞬間跌落進邪惡後母掌控的一大轉折,再加上黑白電影非黑即白的強烈對比,從快樂到悲慘的命運,更是深刻烙進觀眾的心裡。

除此之外,為了讓觀眾有真的置身二十世紀初電影院的感覺,電影開始前就能先聽到樂器的調音聲、樂團的試音等,就好像前面真的有一支樂隊等著幫電影伴奏一般;隨著一切就緒,影片中也拉開了深紅色的簾幕,帶我們穿梭進入1920年代的安達盧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