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Fish and Cat, 一鏡殺到底

        這兩年看了不少伊朗電影,幾乎每部都有複雜或是極為特殊的形式,即使是Asghar Farhadi看起來最中規中矩的劇情片(相較其他而言),像是《分居風暴》和《咎愛》也都煞費苦心編排了相當複雜的情節,挖掘人與人之間最糾結、最千迴百轉的關係。那更不用說Jafar Panahi的《好戲不散場》裡,導演也親自穿梭其中扮演自己;或是《女伶不喊卡》混亂、難以拼湊的事件碎片。Abbas的日本片《像戀人一樣》則用了幾段長鏡頭說了一個夜晚和一個早晨的故事。

        今年北影的伊朗片除了形式風格也很特殊的《逃家劇團女孩》,最令人驚奇、拍案叫絕的當屬這部《一鏡殺到底》。從中文片名即可知道,長達兩小時多的電影只有從頭到尾一個鏡頭,超越此前蘇古諾夫《創世紀》100分鐘無剪接的記錄;不僅如此,它還打破一般我們對長鏡頭電影時間只有一個方向的線性敘事印象,倒敘、插敘、時間倒轉轉得不亦樂乎,還不時切換視角,大談鄉野傳說與超現實經驗。電影結構就像一首流行歌曲,副歌結束總會回到主歌,但也不是一昧重複,詞或曲都會有些改變;《一》片也是如此,不知不覺從副歌跳回似曾相識的主旋律,或轉而繼以不同角色的觀點,或帶入剛剛鏡頭外沒拍到的人物,一步一步拼湊出事件的全貌。

        導演之所以能在單一鏡頭組合不同時序的片段,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跟電影的場景有關。故事背景是伊朗山區的湖畔營地,人煙稀少,最多的就是樹。所以時間跳轉多發生在跟拍角色行走于樹林間,或是鏡頭從對話者轉360度掃視廣闊湖面之時。因為景色是如此單調,光影可能是唯一能分辨時間的工具,但是導演連這點也剝奪,選在蕭瑟陰沈的深秋(or 冬?),也許剛好符合本片的肅殺氣氛,但也好似將所有角色關在一個時鐘失靈跳真的空間,只能像在莫比烏斯圈上無意識地迴轉重複,陷入一個永遠逃不出來的困境。

        兩小時多的長鏡頭卻不顯無聊,要多虧導演全片營造的緊張氛圍,從一開頭字幕打上電影改編自一件“人肉餐廳”的真實事件開始,接著就是“人肉販子”提著腐臭的屍袋對來問路的人步步進逼的場景,自此我們就無法逃脫這兩個屠夫隨時可能出現,拿著大刀殺人的恐懼。最令人窒息的一段便是一個屠夫用莫名其妙的理由,騙落單的女孩入山林,任誰都曉得這傢伙肯定不安好心,連配樂都很明白用上類似磨刀霍霍的音效,人也三番兩次消失,甚至還為女孩倒水洗手幫她消毒!就在恐懼已經爬昇到頂點,兩個人竟然從樹林中繞出來了!所有的的緊張配樂和壓迫的視角也逐漸緩和,但其實也是在醞釀下一個令人膽戰心驚的時刻。除了配樂及影像外,導演也很有創意的讓平常毫無危險的周遭物品,在鏡頭下卻蒙上恐懼的陰影,像是那些空蕩蕩的帳篷靜靜擺在那,誰知道什麼時候會有什麼東西從裡頭或後面竄出。

        但是除去特殊的一鏡到底形式,本片也不是類似好萊塢的青春殺人魔電影,“人肉餐廳”反像是個幌子,導演其實用很多篇幅描寫營區內大學生彼此的故事,緊張、懸疑只是維繫片段間的節奏 。當然最後還是有個人死了,但是最精彩的是導演讓被害人親自旁白完整行兇細節,就像死者在事件發生後的回顧一般,大家卻只能盯著螢幕上危機前平靜的一刻,腦中浮現的卻是耳邊傳來的殘忍兇殺過程。這也讓人想起雷奈的《穆裡愛》,其中有段影像上播著戰爭的幻燈片,口白卻描述另一場暴行。不直接拍出血腥畫面,一切交由想像力發揮或許才最讓人不寒而慄。

        影片最後隨著兇手一如死者描述掏出袖中的兇刀,畫面卻再度移開,轉向背面有如超現實般的樂團演奏(演奏的曲目就是英文片名:Fish and Cat的同名歌曲 ,呼應了電影本身的歌曲結構)。隨著鏡頭冉冉上升,就如同那些大學生放的風箏一般緩入天際,只留下對暴行的嘆息與許多未解也永遠沒有解答的疑惑。

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Blind, 盲


“It's not important what's real as long as I can visualize it." 

        猶記得《愛重奏》(Reprise)中,兩位年輕作家除了寫作也反覆創作、修改、幻想自己的人生。編導融想像與真實於一爐,在虛虛實實中串以修改的痕跡,讓觀眾體會創作者的偏執性格,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盲》(Blind)則是《愛》片編劇初執導演筒的作品。乍看只是一個被說到老的盲女故事,但在導演擅長描寫創作者和想像力之間關係的加持下,相較《愛》片濃濃的文藝氣息,這部電影氣質不減,但更兼及幽默、悲傷與複雜形式。原來,“看不見”與“馳騁想像力”是如此契合! 

        其實女主角英格麗(Ingrid)在片頭一段講述自己失明經驗的口白,已經預示了全片的結構:雖然她會問丈夫百貨公司牆壁的顏色等生活細節,但也逐漸瞭解“只要在腦中能勾勒出形象,是不是真的也不重要了。”導演緊接在後兩段不同人物的故事,雖由英格麗口述,但實在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一個是愛看重口味色情片的寂寞胖子艾納(Einar);另一個則是帶著兒子的孤單媽媽艾琳(Elin)......

        噢!不對,是女兒才對! 

        沒錯,錯把女兒當兒子不是我記憶力差,而是電影的確先出現小男孩,在突然改成小女孩。至此才恍然小悟,就如同《愛》片片頭先演繹一段兩位新銳作家寄出文稿後飛黃䲢達的瘋狂人生,然後再切回他們寄件前的那一刻,原來之前那段可能都是幻想(但真的都是嗎?電影的魅力就是能把把想像化成現實,卻也模糊了中間的界線),這兩個角色可都是英格麗創造出來的!另外剛開始只是擺在窗邊的播放音樂的筆電,現在也可看到女主角用來打字。至此,我們終於發現這些新登場的人物都是英格麗排解眼盲無聊時光所創作的小說角色。 

        不過又更令人迷惑,但也令人讚嘆英格麗(或是編導!?)的巧思,她將她丈夫莫頓(Morten)加入故事,與虛構角色互動建立關係。例如其中一場戲是莫頓巧遇大學舊識艾納,兩人一開始在咖啡店敘舊,說著說著轉到艾納的鏡頭時,背景卻換成公車;切回莫頓時,卻仍然還在咖啡館裡;之後有時兩人都在公車上,或兩人都在咖啡店,同樣一段對話就在不斷轉換的背景下持續,兩人也不覺任何不妥,反映了創作者來回斟酌、修改作品的過程,就像扮演小說世界的上帝,其受造物當然也很難察覺其意圖!直到公車上莫頓不知該把杯子放哪,幾番猶豫,場景才終於定稿咖啡店,莫頓(或者說是英格麗)才終於找到桌子擺他的咖啡。 

        英格麗創作除為排遣足不出戶的寂寞,其始也將自身的景況投射在角色身上,甚至包括嫉妒與不安好心。面對失明的不便,連丈夫是否露出笑容都必須依賴觸摸以及詢問,聽著丈夫噠噠噠的打字聲,難以不懷疑是否真如他所在說在工作,還是已經厭煩照顧一個盲人而投入其他女人的懷抱?英格麗遂安排艾琳成為莫頓的網友,但同時也賦予她同樣失明的遭遇,而且不僅原因更莫名(小時候被冰塊砸到的後遺症),還讓她在與莫頓第一次見面時眼疾發作出盡洋相;電話簡訊也必須用說的、用聽的,任何最私密的內容都被迫公諸於陌生人面前,例如因因突然眼盲而被莫頓拋棄又發現自己懷孕,而在公車上不顧形象地用簡訊哭罵想要挽回愛人。 

        我想這些在公眾場合出糗,或是懷孕被拋棄的情節,也都是英格麗看不見後最恐懼的事。久居屋內並非真的不能出去,而是她不敢踏出那一步,即使莫頓(現實中的)不斷鼓勵她出門,也相約參加他工作的宴會,但最後英格麗仍是卻步不前,甚至不惜一直轉圈把自己弄暈,然後撞牆假裝意外破相無法出席。但她肯定知道自己的懦弱,所以又開始想像是艾琳不顧一切去了宴會,然而到了最後與莫頓的爭執高潮戲,艾琳終於與英格麗合為一體,與虛構的莫頓激辯起來。 

        好玩的也就在這,因為實際上英格麗面對的不是真的莫頓,而是想像中的莫頓,兩人的爭吵反倒是女主角內心兩種想法的較勁!一個是害怕回到人群、害怕與丈夫的親密關係、害怕可能懷孕以及又該如何養育孩子的自己,所以這時切回真實的英格麗場景時,看到的已不再是那個睥睨、靈動、好似能掌控一切的英格麗,而只是胡亂穿著丈夫送的禮服,醉倒家中沙發的女人;虛構的莫頓代表的則是心中瞭解所有故作姿態、創作悲慘角色的自己,不過是為了掩飾自己心中真正的恐懼。因此最後我們也聽到莫頓對英格麗說: 

        “為什麼不讓他們(艾琳和艾納)乾脆在一起,妳為什麼不對他們好一點?” 

        藉由面對真實不堪的自己和反映內心的角色們,英格麗終於逐漸嘗試脫離屏居生活,也驗了孕,不過她當然看不到結果,必須靠“真實”的莫頓幫忙,似乎也象徵兩人終於面對共同的結,也願意共同承擔未來的責任。不過或許他還是會幻想自己的丈夫是否只是假裝去上班,然後躲在家中偷看她就是了(這到底是什麼幻想!)。 

        《盲》除了是導演的第一部長片,也得了今年日舞影展的最佳劇本,本來只是一個女子如何適應失明人生的故事,但卻藉導演特別的敘事結構,挖掘出眼盲與想像的密切關係,一點也不比《愛重奏》遜色!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Forma, 當我又再遇到妳--表象下的暗流

        與演員保持一定距離的長鏡頭、灰冷硬調的色彩以及生活中不經修飾而累贅的碎語,導演在電影前段似乎不帶任何角度與批判,單純描寫兩個女子乍看久未相逢的欣喜,卻包藏著源自高中時代的嫉妒仇恨,而且主要是以綾子的心態為主,電影開始後很長一段時間,由香里幾乎連臉都看不太清楚。

        不過就像電影內容是談論檯面下的波濤洶湧,形式上其實也點滴透露了導演的意圖,許多場景都被切斷在一些好像不該結束的地方,雖然順著看下去並無不妥,但就是會感覺有點不對,像是有段綾子跟由香里在餐廳談話,突然旁邊響起餐具的碎裂聲,兩人停止談話,畫面後來也切換到下個場景;另外一個則是當由香里翻完書要踏出書店,正當畫面切掉之際,似乎有人影一閃而過。這些影片前段看似無傷大雅的生活細節,都在一個所有觀眾都不認識的男人出現後,逐漸浮出台面。這個莫名其妙男人的出現,讓人不禁懷疑是不是自己漏看了,為什麼他能如此自然地出現在一個充滿衝突的場景,還似乎很瞭解事態的與兩位女主角對談?

        其實不是沒看到,也不是因為前段節奏緩慢而晃神,而是導演刻意忽略了部分 細節!有點像克莉絲蒂的《羅傑艾克洛命案》,敘事者不說不代表沒有事情,鏡頭之 外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嫉妒、猜忌和迷戀依舊不斷發生。克莉絲蒂假借敘事者的告白 娓娓道來被忽略的事實,本片導演坂本亞由美則化身那名莫名男子的回憶,審視剛剛 未完成的鏡頭,拼湊出事實的可能面貌,逐步揭開兩位女角潛藏在回憶深處更驚人的 憎恨。當然最精彩的還是結尾前一段 24 分鐘的固定長鏡頭衝突戲,不僅再次切換了視 角,一切矛盾與暗流更都在此時爆發,將兩個多小時一直保持冷靜的電影和其中的角 色推入了崩潰的邊緣。

        之所以是邊緣,多半是因為導演有點類似麥可漢內克,在冷酷的鏡頭下不直接 赤裸訴諸暴力,但每個鏡頭卻又如此不帶情感令人戰慄,不過坂本導演並沒有如此無 情,而是以距離或是鏡頭角度避開任何暴力以及情緒激動的部分,通常是留下聲音, 或是旁人的無奈與無助。就像是最後結尾,攝影機擺在街的一頭,兩位角色則在另一 頭無奈的掙扎,背景偶有路人和列車經過,好似一幅再平凡不過的街景,將悲劇般的 角色再次隱沒在冷冰冰的城市裡。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狼廳 Wolf Hall

    
    這陣子一口氣看完《狼廳》和《血季》這兩部系列小說。
       
    先說說《狼廳》好了。最初聽說又是一部亨利王八 世和他眾妻的宮庭鬥爭,就想怎麼又來了,英國史難道沒其他更吸引人的故事嗎?這幾年不論是小說、電影還是劇集都在炒作這一家子,其實有點膩了。雖然他們那個時代的確戲劇張力十足,國際政治角力、宗教信仰對抗、宮廷權力鬥爭和情色糾紛無一不少,每每都令我聯想到古埃及的十八王朝,那一大家子的腥羶色也不遑多讓!
    
    後來看這部小說不僅拿到曼布克獎和許多好評,視角也不單只是把大家熟知的冷飯照本宣科重炒一次,而是選了一般人較不熟悉的克倫威爾為書中主角,看他如何遊走在詭譎多變的英格蘭宮廷。
    
    但其實這部作品並不容易讀,如果對都鐸時期沒有些認識(老實說,還不能只是粗淺認識),書中出現的大量角色絕對會把讀者搞得頭暈眼花,尤其英國貴族不只有名字還有爵位,再加上彼此錯綜複雜的關係,都更添混亂。書前雖有重要人物介紹,不過是以人物出場的章節排列,看到後來搞混某些人,當然也很難確定他們第一次出現在何處。
    
    耐著性子慢慢熟悉後,小說的敘事方法其實很有特色。故事採主人翁克倫威爾的角度,不過並非只是一場接一場戲直線敘述,讀者像是進入克倫威爾的內心,成為他的思緒。連貫的不再是時間,而是主角的想法與邏輯。有時候讀者會看不到某件事的全貌,除了劇情張力需要,或許也是克倫威爾自己把某些片段隱藏起來,畢竟他城府相當深,否則要如何在爭權奪利的試煉場中生存?像是他妻子麗茲因瘟疫過世後,克倫威爾逐漸移情到長相酷似妻子的小姨裘安身上,但是小說描述的很隱晦,除了一些互動和他偶爾透露的想法可以嗅到點蛛絲馬跡,其實很難了解他們的關係到底進展到什麼地步,也只有到後來不得不攤牌的時候,才發現桌子底下已經波濤洶湧了好一陣子!
       
    但作者曼特爾(Hilary Mantel)並沒有讓通篇小說陷入意識流的囈語。雖然是克倫威爾的主觀,但作者卻使用第三人稱「他」,不用死困在主角的內心世界,可以隨時化身客觀敘事者兼及其他重要角色和歷史事件,同時也能以冷靜的外人觀點形塑克倫威爾冷酷與熱情的多樣面貌。但這種寫法的缺點還是很容易搞昏讀者,到底現在說的「他」是指克倫威爾呢?還是跟他對話的人,或者是另有其人?常常必須來回揣摩數次才能確定。本來以為可能跟中譯版的語言差別有關,但網路上有個人讀英文原版也是被人稱問題搞得一頭兩大。也許作者就是有意想混淆讀者吧!
      
   《狼廳》雖然步調緩慢,但是結尾高潮部分相當精采,從審訊湯馬斯.摩爾到處決,大概是全書情節最明顯完整的一段,看克倫威爾進進出出倫敦塔無數次,不論威脅還是利誘,就是想讓摩爾低頭,只要他承認安妮為王后,承認亨利為教會之首,就能免於一死。小說中的克倫威爾不只是冷酷無情,也有人性與理想,雖知死對頭摩爾必死,但勢均力敵的對手間總是會惺惺相惜,於是步步進逼卻又總是想留他一條生路;就義的摩爾,似乎成就了生死不屈的美名,在史實上他也是名滿天下的大學者,不過小說中他性格陰暗,對待異端也是相當殘酷。其實在曼特爾的《狼廳》中,重要角色們都有許多面向,無分黑白正邪,只是盡力扮演他們當下的某個角色而已,摩爾是、安妮是、亨利是,當然克倫威爾也是。

  
    小說最後結束在克倫威爾引領亨利前往西摩家的領地狼廳。《狼廳》這個書名除了是地名外,大概也暗指了宮廷中人心險惡,爭鬥如狼吧!至於狼廳本身為何重要,就要等到下集《血季》來揭曉了。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Blancanieves 卡門



雖然中文片名叫《卡門》,但其實跟比才的歌劇卡門關係不大。

西文原名Blancanieves是白雪(公主),影片也的確脫胎自白雪公主的故事。不過比上前幾年好萊塢改編的幾部,不是賣動作就是明星和特效,甚至聽說還要拍續集?這部西班牙鬥牛版白雪公主更具特色與創意,好看太多了。

雖然改編自白雪公主的童話,但並非只照本宣科換上個鬥牛的外衣,其中或致敬、或轉化、或譏諷,為夢幻無瑕的傳說賦予有點超現實的寫實氣味,在原本童話的時空中看起來合理順暢,進入現實卻完全不對勁!就像電影的結尾,鬥牛公主卡門不免俗的吃下後母的毒蘋果一睡不醒,童話中王子吻醒美人我們直呼浪漫,到了這部電影,女主角先前不識字簽下的”終身”表演合約,反倒預言了自己的命運,經紀人利用”王子吻醒公主”的哏吸引販夫走卒前來一親芳澤,順便大發利市。看著所有人只要付上區區五元就可以吻盡美人,童話的美好瞬間破碎,只剩為美麗的公主嘆息。編導甚至還不願放過區區期待美人甦醒的觀眾,即使真的被”吻醒”坐起,獻吻的”王子”也只嚇得落荒而逃,甦醒更只不過是經紀人增加戲劇性的手法罷了。

除了讓觀眾體驗到童話在現實生活中的殘酷,影片也加深了矮人的深度。七矮人不再是迪士尼動畫中成天唱歌的樂天派,愛憎同樣也會發生在他們身上。像是其中一位對女主角入夥一直耿耿於懷的矮人,也許最初只是排擠外人,到自己在團體中主要地位被奪去,甚至嫉妒卡門深受夥伴的喜愛,但又不想拉下臉承認自己也挺喜愛卡門,最終痛下毒手陷害,害我一度都以為他就是那顆毒蘋果了!但最後看到卡門真的中毒倒下,又一馬當先追捕兇手。如此複雜多變的情感,更添故事的寫實氛圍,也許這才是會發生在朝夕相處的夥伴之間,而不是過度美化的傳說故事。

陷入昏睡命運的卡門
而且內容這麼豐富的一部電影其實是一部黑白默片,就像前幾年的《大藝術家》,除了致敬默片的黃金年代,也巧妙將默片的特點融入故事之中。而《卡門》運用的字卡比起《大藝術家》來的更少,完全要靠剪接、音樂和演員來詮釋故事。像是小卡門的外婆在歡欣的聖餐禮中意外過世,只能脫下代表純潔、歡樂愉快的白色禮服,在木盆中一洗,拿出來的時候卻已變為悲傷、隆重的黑色喪服;就這樣一小段,不僅告訴我們表面上外婆過世的情節,也成為小卡門從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瞬間跌落進邪惡後母掌控的一大轉折,再加上黑白電影非黑即白的強烈對比,從快樂到悲慘的命運,更是深刻烙進觀眾的心裡。

除此之外,為了讓觀眾有真的置身二十世紀初電影院的感覺,電影開始前就能先聽到樂器的調音聲、樂團的試音等,就好像前面真的有一支樂隊等著幫電影伴奏一般;隨著一切就緒,影片中也拉開了深紅色的簾幕,帶我們穿梭進入1920年代的安達盧西亞。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埃及豔后


  其實就像封面的宣傳文字 一個你以為熟悉但卻陌生的傳奇女子,即使對古羅馬或古埃及沒什麼興趣的人應該都至少耳聞過她。克麗奧佩特拉似乎常以一位茶餘飯後閒談的奇人、電影、小說、時尚精品或者是一幅反面道德教材的形象出現在我們身邊。我們可能都聽說過她靠著美貌處心積慮引誘了兩位羅馬大將軍;窮奢極侈的生活似乎塑造了她輕浮與荒淫的形象。但是我們也都忽略了克麗奧佩特拉身處在家族衰落與鬥爭、無可抵擋的羅馬內戰和動則得咎瞬息萬變的世界局勢中,她是如何保住了自己和家族的地位,維持住國家的獨立與富庶。在她統治的二十幾年間,托勒密的希臘化埃及又攀回了三百多年前的高峰,除了本就是知識匯集與縱情享樂的熱鬧大都會亞歷山卓,廣大、富庶又穩定的國土也是當時地中海世界最令人稱羨的國度。

    但是歷史敘述權常常掌握在贏家手中。最後的勝利者是屋大維,他本身就是一位宣傳高手,只要對自己有利,他可以盡情塑造克麗奧佩特拉在羅馬大眾間的形象。編寫歷史的人也都是隔了數代的希臘羅馬學者和作家,而且是男性,最接近的普魯塔克也都在女王死後七十幾年才出生。在女主角自己沒有留下太多聲音或是其它同時代不同觀點的見證下,歷史真實的面貌就此掩埋在時間之中。因此史黛西席芙這本新傳記,目的就是希望能還原克麗奧佩特拉的原本面貌。當然這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自己就說

在諸多為克麗奧佩特拉作傳的人當中,我提醒自己要記住誰曾經做過圖書館員,誰又是當年八卦專欄的作家;誰曾親自到過埃及,誰鄙視過埃及,誰又在埃及出生;誰是看不起女性的人,誰又是迷上埃及而勤於著述的羅馬人;誰想寫書報仇算帳,誰寫傳是要取悅君主,誰又是六步格專家…”

作者除了爬疏龐雜的史料並且加以分析整理,也盡量以合理的推論嘗試補足史實缺漏的疑惑。畢竟這不是一本必需考據歷歷的學術之作,主要還是一本為大眾而寫的歷史作品。根據文獻、考古資料和人性去推論並且嘗試加以解釋史實,不只是一位暢銷作家的必備條件,對一位歷史學者來說也許不也如此?

    這是一本翻案之作,為了扭轉克麗奧佩特拉在一般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壞印象,一些與她立場相左的角色便沾染上一些反派角色的氣息,像是雄辯滔滔的西賽羅和城府極深的屋大維。讓這兩個人躍居歷史要角的這些特質,在書中都被放大。相對身陷危機中但精明能幹,最後卻無力扭轉局面的埃及女王,他們兩位的腳色似乎就多了,反而是一向被視為失敗者的安東尼,則多了許多悲壯英雄的氣質。除了從史料剖析這些人物們錯綜複雜的關係,作者也介紹了許多西元前一世紀的風土民情,例如當年亞歷山卓城的樣貌、托勒密埃及的政治、經濟與風俗,還有克麗奧佩特拉可能的童年生活(教育與玩樂)。這些都能讓讀者更容易想像那個古老的年代,體會歷史人物們的悲喜。

    不過稍嫌諷刺的是中文書名仍採用我們熟知的埃及豔后,而非根據原文“Cleopatra: A Life”。畢竟用豔后形容克麗奧佩特拉本就帶點負面意思,仍是傳統靠女色誘惑男人的想法。不過在台灣假如用克麗奧佩特拉當書名,大概大部分人不知道是在說誰吧! 另外翻譯也常出些小錯,比較糟糕的是一些中文世界早已通用的譯名竟然用錯,不知是譯者沒注意還是校稿失誤。例如寫作伯羅奔尼撒戰史的修昔底德(Thucydides),我也看過有人翻修昔迪底斯之類的,但是總不會像本書一樣翻成塔西德斯!真要說還真有個人可以翻成塔西圖斯或是塔西陀,但那完全是不同的人! 另外因為作者常會提到一些沒有特別註明的名詞,譯者不熟悉的話就順便附上英文原文,所以有些翻得還真是挺詭異。例如一個埃及的六朝女王(sixth dynasty queen)”,雖然作者沒講明白,但指的應該是埃及古王國時代第六王朝一位可能的女王尼托克莉絲(Nitocris),希羅多德的<歷史>中曾經提到過她。所以翻成六朝女王就似乎不太合理,好像是一位女王歷經六個朝代一般。

    真正開始佩服克麗奧佩特拉不是在她周旋於複雜的國際局勢中仍能維持自己與國家的尊嚴時,而是看到她竟是托勒密家族中唯一會讀寫埃及文的統治者時。雖然歷任托勒密王自稱埃及法老,但他們的王國實際上是一個希臘王朝,希臘化時代下的埃及文化也只是一個衰落中的文明,通用的語言自然就是當紅的希臘文,雖然當時的人們可以直接從金字塔與神殿感受到埃及歷史的悠久。出於自身統治的需要以及對知識的熱愛,克麗奧佩特拉不只費心學了埃及文,可能也學習了大大小小各種的東方語言。對一般埃及民眾來說,一個能跟自己用同樣語言溝通的統治者一定更親切,想當然爾女王在上埃及就擁有高人氣,國家的向心力就強;另外在最後與屋大維的決戰中,姑且不論最後的成敗,在作戰會議中安東尼要能與東方諸聯軍溝通也必須靠克麗奧佩特拉。遙想女王當時縱橫於時代潮流激流的中心,不論她最後為何要從亞克興角戰役中離去,那樣的風采還是很令人嚮往的。希望尋找她的墓室與木乃伊能有好的結果。

 

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燉紅燒肉


繼許久前的南瓜湯大受好評,美食專欄終於又有新貨出爐啦! 這次學習的是燉紅燒肉。
首先,為了將肉上色,先放點糖跟油到鍋裡熱一下成為焦糖(圖一)。 
圖 1. 焦糖
圖 2. 蔥、薑 & 八角
然後再準備一些調味香料,例如蔥、薑和八角....等等(圖二)。以上準備好之後就拿出切好的五花肉,放進有熱焦糖的鍋中(圖三)。開中火與香料們一起炒,直到肉有如圖四般的顏色!
圖 3. 五花肉
圖 4. 炒










接下來加入一茶匙的米酒、一湯匙的醬油(上色)和少許的醋或是可樂,成分裡的小蘇打可以讓肉比較爛(圖五)。
再來將肉和沸水倒入另一適合的悶鍋(圖六)。然後就悶煮兩小時,其中在大約一小時的時候可以加點鹽。悶過兩小時候可再多悶半小時,用來收湯,變得黏稠些(圖七)。最後就是香噴噴的完成品啦~~


圖 5. 米酒
圖 6. 悶煮

 



圖 7. 收湯